Netflix紀片《奧克拉荷馬市爆炸案:美國恐攻》觀後感:無法滿足的安全感黑洞

不知是否為紀念奧克拉荷馬市爆炸案30週年,Netflix在2025年四月上架了《奧克拉荷馬市爆炸案:美國恐攻》這部紀錄片。1995年4月19日,奧克拉荷馬市聯邦大樓發生爆炸,造成168死傷,其中還包括19名兒童。這是九一一事件之前,美國國內的最大恐攻事件。

奧克拉荷馬市爆炸案是911前美國最嚴重的恐怖攻擊。本片詳述了該案經過,敘述平穩有力。
奧克拉荷馬市爆炸案是911前美國最嚴重的恐怖攻擊。本片詳述了該案經過,敘述平穩有力。

本紀錄片僅有一集,無法以全部的視角勾勒本案,不過,該片整體上敘事節奏穩健,採訪了生還者、救護者、辦案者以及審判結果,當然也包括了對主嫌提摩西‧麥克維(Timothy James McVeigh)的人生經歷。

敘事順序上,前半部聚焦於爆炸案的本身,中段說明麥克維是如何被逮捕,以及警方如何與其同夥妥協,藉此定罪麥克維,最後聚焦法律刑責、被捲入事件的人們的今昔等。全片沒有多餘的支線,能維持觀眾的注意力,頗符合我的胃口。

看完《奧克拉荷馬市爆炸案:美國恐攻》後,有兩點感觸:死刑的慰藉效果,以及無法滿足的安全感黑洞。

Continue reading “Netflix紀片《奧克拉荷馬市爆炸案:美國恐攻》觀後感:無法滿足的安全感黑洞” »

Netflix紀錄片《失落的孩子:亞馬遜空難奇蹟》觀後感:生存、衝突與和解

《失落的孩子:亞馬遜空難奇蹟》講述在哥倫比亞的亞馬遜叢林深處,關於四名原住民兒童如何從空難中倖存的真實故事。它不僅僅是一個令人震撼的生存故事,更是一部關於人性、文化衝突與和解的複雜敘事。這部紀錄片並非以往專注救援的紀實紀錄片,更深入探討了原住民維托托族與哥倫比亞國家機器之間長期存在的結構性張力。

衝突的根源

Continue reading “Netflix紀錄片《失落的孩子:亞馬遜空難奇蹟》觀後感:生存、衝突與和解” »

Netflix紀錄片《天才與原子彈:愛因斯坦的自白回憶錄》觀後感

如果你想了解愛因斯坦與原子彈製造的關係,那麼本片可能無法滿足,因為本片的英文標題雖為”Einstein and the bomb”,但內容卻非專注在原子彈的製造上。但好在中文標題多了「愛因斯坦的自白回憶錄」,或許能讓你做好心理準備,在觀看時能夠理解這部片主要呈現愛因斯坦的內心獨白。

愛因斯坦畢竟是世界偉人,若要深究其事蹟,不太可能用一部紀錄片就能闡述。因此,本片的主要時間範圍落在愛因斯坦踏上英國與定居美國之間。而探討的主題,無疑就是愛因斯坦與原子彈。只不過,切入點是他對原子彈的態度,不是製造,畢竟他也真的沒有像奧本海默那樣深度涉入。

但若要談到愛因斯坦對原子彈的想法,又不得不提到納粹德國。因此,《天才與原子彈:愛因斯坦的自白回憶錄》使用不少歷史影像,加強納粹對猶太人迫害的印象;而正是有了這些印象後,對於愛因斯坦那句「如果我知道德國人不會成功製造原子彈,我不會做任何事情」才會有更深的體會。

呈現方式

本片不太算是傳統的傳記片,而是用戲劇搭配歷史影像、特效片段去呈現那些愛因斯坦留下的自白,並將敘事導向對原子彈的悔意。

但不得不說,《天才與原子彈:愛因斯坦的自白回憶錄》前半部的的節奏有點平淡,加上一些頗帶詩意的處理方式、聽起來很平淡無味的和平堅持,曾讓我考慮放棄。好在後半段主題浮現,才有個焦點能夠吸引我看下去。

Continue reading “Netflix紀錄片《天才與原子彈:愛因斯坦的自白回憶錄》觀後感” »

電影《贖罪日之戰》感想:仁慈、堅毅與成長

本片原題”Golda”,即以色列當時的總理果爾達‧梅爾夫人(Golda Meir)。依此,本片的焦點其實是梅爾夫人。不過,《贖罪日之戰》並不像另一部同樣闡述女性政治家柴契爾夫人的電影《鐵娘子:堅固柔情》一樣,完整交代其一生;反之,本片的敘事範圍著重在贖罪日戰爭時的梅爾夫人。

那麼,為什麼要聚焦贖罪日戰爭時的梅爾夫人呢?因為色列建國後,連連取勝阿拉伯國家,包括蘇伊士運河危機、六日戰爭等,塑造出以色列不敗的強大神話。可是,1973年的贖罪日戰爭中,以色列不但被偷襲,還蒙受龐大損失,幾乎迫使其動用核武以避免亡國。

而梅爾夫人就是當時的總理。

梅爾夫人是贖罪日戰爭時的以色列總理,但她很早就投身政治,甚至在1948年的獨立戰爭時,偽裝成阿拉伯女性與約旦國王見面,請求其不要出兵。

雖說如此,以色列最後還是擊退了敘利亞與埃及,幸免於難。可是,這場戰爭衝擊了以色列人的信心,也促使其於戰後展開究責調查。阿格拉納特委員會(Agranat Commission)就是因此成立。而《贖罪日之戰》片頭,梅爾夫人下車後,在抗議群眾的包圍下前往之處,正是該委員會。

Continue reading “電影《贖罪日之戰》感想:仁慈、堅毅與成長” »

Netflix紀錄片《美國殺人檔案:網紅情殺之謎》觀後感:有光就有影

最早開始迷上Netflix犯罪紀錄片,是看了《美國殺人檔案:鄰家好爸爸》。那時本打算寫篇感想,但因文筆不佳而做罷。現在的文筆當然也不好,但至少能表達自己的感想了。

當《美國殺人檔案:網紅情殺之謎》上架時,我已知道是哪樁案件。如同《死亡採訪:潛艇殺人事件》上架前,在Youtube上就有犯罪系網紅推出影片。不過,正式的紀錄片仍有一觀之處,因多數Youtube僅能整理耙梳公開資料,但紀錄片製作者能採訪當事人,提供更深入的資料。

《美國殺人檔案:網紅情殺之謎》是該系列的第三部,講述年輕的Gabby Petito在車旅中失蹤,只有同行的男友獨自返家一案。

本片講述Gabby Petito謀殺案。2021年8月,Gabby與當時男友Brain Laundrie一同車旅,但9月時僅Brain一人回家,Gabby則下落不明。Gabby的家人報警,此事引起全美關注,最終透過同為車友的證言、影像紀錄,找到Gabby的屍體。Brain可能知道在劫難逃,選擇在Myakkahatchee Creek環境公園內自殺。

片中,Gabby的好友Rose Davis提到對Brain的印象。她覺得Brain是個好人,但似乎有點怪,除此之外還有些陰暗面。這讓我覺得Brain應該是個神經纖細,敏感,可能還有點憂鬱氣質的人。而這性格,與Gabby差距甚大。

Continue reading “Netflix紀錄片《美國殺人檔案:網紅情殺之謎》觀後感:有光就有影” »

Netflix紀錄片《失聯900 天:安娜貝爾綁架案》觀後感

《失聯900 天:安娜貝爾綁架案》述發生在西班牙的著名綁架案。安娜貝爾·塞古拉-一位二十來歲,有著美好前程的年輕女孩-在自家社區慢跑時,遭人綁架,自此音訊全無900天。

此案轟動西班牙社會,不只是因為贖金高得嚇人,還因幾乎同時發生的三姝命案,讓年輕女性陷入了持續性的恐慌。

本片可歸類為「參與式」,雖然沒有導演入鏡或親口提問,但訪問了當時承辨該案的警員、媒體與民間人士,以順敍法呈現事發經過。整體而言屬穩建中道的敍事手法,搭配符合現實的重演片段,能讓觀眾在三集內知悉案件經過。

Continue reading “Netflix紀錄片《失聯900 天:安娜貝爾綁架案》觀後感” »

Netflix紀錄片《非買不可:消費大陰謀》觀後感:主題有價值、但傳達方法不佳

《非買不可:消費大陰謀》想傳達的訊息很清楚,即揭發企業使用的骯髒賺錢手段。例如,將產品設計得很難維修、以不實標誌讓消費者安心、主動投入環保以控制與論等。這些內容網上文章已足,在此想探討另一層面:紀錄片本身呈現的方式。

若要分類,本片概可歸類為參與式,因為觀眾可看到許多受訪者針對同一主題,提供自己的看法與經驗;甚至能聽到製片者詢問受訪者。如果《非買不可:消費大陰謀》通片採用傳統呈現方式,對我來說或許較能接受。但本片卻加入了另一條敘事線,並輔以大量的動畫、特效畫面,當然還有鮮豔的色彩。這讓本片又具備了展演、詩意的特質。

這條敘事線以「AI助理」的樣態呈現。助理告訴觀眾,若要獲得商業上的成功,就必須循著五個more的方式。當然,此方法與《邪教教主養成指引》一樣,不是鼓勵受眾真的去犯罪,而是讓受眾能清楚知曉這些手法。

Continue reading “Netflix紀錄片《非買不可:消費大陰謀》觀後感:主題有價值、但傳達方法不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