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紀片《奧克拉荷馬市爆炸案:美國恐攻》觀後感:無法滿足的安全感黑洞

不知是否為紀念奧克拉荷馬市爆炸案30週年,Netflix在2025年四月上架了《奧克拉荷馬市爆炸案:美國恐攻》這部紀錄片。1995年4月19日,奧克拉荷馬市聯邦大樓發生爆炸,造成168死傷,其中還包括19名兒童。這是九一一事件之前,美國國內的最大恐攻事件。

奧克拉荷馬市爆炸案是911前美國最嚴重的恐怖攻擊。本片詳述了該案經過,敘述平穩有力。
奧克拉荷馬市爆炸案是911前美國最嚴重的恐怖攻擊。本片詳述了該案經過,敘述平穩有力。

本紀錄片僅有一集,無法以全部的視角勾勒本案,不過,該片整體上敘事節奏穩健,採訪了生還者、救護者、辦案者以及審判結果,當然也包括了對主嫌提摩西‧麥克維(Timothy James McVeigh)的人生經歷。

敘事順序上,前半部聚焦於爆炸案的本身,中段說明麥克維是如何被逮捕,以及警方如何與其同夥妥協,藉此定罪麥克維,最後聚焦法律刑責、被捲入事件的人們的今昔等。全片沒有多餘的支線,能維持觀眾的注意力,頗符合我的胃口。

看完《奧克拉荷馬市爆炸案:美國恐攻》後,有兩點感觸:死刑的慰藉效果,以及無法滿足的安全感黑洞。

死刑對家屬的慰藉效果

片中有個法院宣判的歷史畫面,當傳出死刑定讞時,在外等候的民眾紛紛落淚、相互擁抱,露出釋懷的表情。此時你以為多數人都接受判決時,畫面突然一跳,那位失去Little Tony的母親Renee不滿地說:「這不對,這不公平。他選擇了容易的路。我們必須帶著這種痛苦活下去,而他不用。」

雖然Renee也透露,先前時常摸黑開車到收容麥克維的監獄外,想著如何能夠傷害這名兇手。可是當實際聽到死刑判決,她卻展露不甘願的情緒。我們無法得知所有家屬的想法,或有家屬支持死刑判決,或有家屬不支持,也有像Renee這類想讓兇手長期受苦的家屬。

這使我去思考,單方面認定死刑無法慰藉家屬的論點,似乎並非絕對正確。甚至像是將原本欲打破的善惡二元,解構一次後又重新建構,只不過這次將反對死刑放在善的這方而已。可是實質上死刑到底對家屬有什麼意義,這完全因人而異,非我等外人可置喙。

追求權力的恐怖黑洞

《奧克拉荷馬市爆炸案:美國恐攻》片長82分鐘,沒有足夠的篇幅對麥克維進行深入分析;又或因資料鳳毛麟角之故,不得而知。但我對麥克維迷上槍械的原因,卻印象深刻。片中引述本人訪談,他說自己小時候因為瘦弱,不但沒人找他組隊,甚至被人取笑是「麵條麥克維(因為他像麵條一樣細)、雞湯麵、麥克雞塊雞、麥克維麥克雞塊」。我猜,這段不好的記憶使他追求力量,一種能優於他人的力量。

於是他賣掉蒐藏的漫畫購入槍枝,因為槍枝能讓他有安全感。這點我頗有共鳴。國二時,被莫名編入後段班,那邊的環境複雜,雖然沒有霸凌之類的,但有一堆據說是「流氓」的人,會隨意進入教室要錢,台語稱之為「傱錢」(湊錢)。記得有次下課,我和幾位同學圍著桌子聊天,有個流氓就闖入並開始要錢。其中一位同學單親,經濟似乎不好,我就跟流氓說不要跟他拿。

雖然他就此離去,但沒過多久他就拿著棍子衝進班上,揪著我的領子要打人。此時班上其他也有影響力的人出面阻止,最終不了了之。後來想想,可能這位老兄覺得自己被擋,回去想一想覺得沒面子,才拿著棍子要找我算帳。不過,從那時我就理解,武力才是保命之道。話雖如此,那時也僅是埋藏在我潛意識內。要到了再大一點,才將憑藉武力的安全感投射到戰爭與軍隊。

當然,我最後沒有走上暴力之道,完全是理解身處法治社會,加上後來流氓集團被告發,那些人就因此收歛不少,且我也離開了那個環境之故。但那終究是一道印痕,時不時抽拉你的神經,提醒你,告誡你,強大的武力才是生存的保障。

麥克維從軍,應是追尋某種自我保護的權力。雖然他實際參與過戰爭,也殺過人,但這似乎沒有提升他的安全感。《奧克拉荷馬市爆炸案:美國恐攻》片中提到,麥克維在軍中也是邊緣人,故獲得銅星勳章的從軍經歷也無法改善他對社會、團體的疏離感。當韋科事件發生時,他感受到政府對其的威脅:奪走象徵安全感的槍枝,因此決定發起報復與反擊。

可他從未思考過,殺死一群無辜的人,無法拯救死去的另一群人。唯一可能,是麥克維只想報仇,單純的死亡人數競賽,韋科死多少,就殺你多少。因而他對嬰兒亦不存同情。他說:「在奧克拉荷馬市失去摯愛的這些人,我很抱歉,但你知道嗎?你不是第一個失去孩子的母親,你不是第一個失去孫女或孫子的祖父,我會說:『給我閉嘴,你不是什麼特別的人』,看開就好。」

足見他的深層思維並非人性,而是他宣稱的「為了更好的大我」。這個大我,是反聯邦政府的願景,是他自認更完美的世界。若麥克維認為聯邦政府的行為剝奪他的安全感,那他就得採取行動。爆炸案並沒有改變現實世界,卻對麥克維帶來心理滿足。對他來說,內心的安全感與防衛機制始終在第一位。

但外在物質支撐的安全感如軍事生涯、親手殺人等,始終無法抹去那份卑微,也無法讓他停止這個黑洞;加上美國長期以來反聯邦氛圍在韋科事件臻於頂峰,外因內緣俱足,導致了奧克拉荷馬市爆炸案這個巨大悲劇。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