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美國每年發生約46萬起性侵案,但當中只有30%的受害者會報警,更只有1%的犯罪者會被起訴嗎?何以七成的受害者不願報案,甚至息事寧人呢?本片《受害者/嫌疑犯》似乎能給你一個答案。
片中,非營利組織調查報告中心(Center for Investigative Reporting)記者瑞秋.德.利昂(Rachel De Leon)發掘一連串性侵受害婦女,在報案後卻被警方當作謊報者起訴,深陷牢獄之災。利昂不解其由,便展開了獨立調查。本片以利昂作為主要受訪對象,透過她挖掘美國司法制度的缺陷,以及警察對性侵案件的草率態度。

美警處理性侵案的手法
令人訝異的是,美國的司法制度仍舊存在著缺陷。當然,這些案件中,人為的成分似乎更大。就如同在片中另瑞秋不得其解的問題:「既然警方不相信被害人,為什麼不駁回(dismiss)就好,非得大費周章逮捕被害人?」關於這個問題,Carl Hersman-退休警員,曾專門調查性侵案件-明白地表示,如果能讓被害人撤回告訴(Recant),那麼警方就能以謊報罪名進行逮捕,不但提升了破案率,而且不用實際調查就能讓手邊的案子少一件。
第一次看這段內容時,我並不太理解其意,因為最初我搞混了「駁回」跟「撤回告訴」的意思。我誤以為「撤回告訴」等同於「駁回報案」,所以無法了解Hersman的意思。
Continue reading “Netflix紀錄片《受害者/嫌疑犯》觀後心得:制度不能完全取代人性” »